三类等待
等待的作用
为了确保自动化测试代码执行的稳定性,等待是必须要添加的。自动化测试其实就是让系统可以自动执行。页面在加载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的。为了确保代码的自动化执行可以稳定正确地运行,所以需要人为干预,进行等待的设置。让代码在特定的情况下,进行等待,从而确保业务逻辑可以正常执行。
三类等待机制
- 强制等待
就是time库下的sleep()方法,不考虑代码的逻辑,只要运行到sleep,程序就进入到等待的状态。等待时间由参数决定,参数的时间单位是秒。等待结束之后,再继续运行后续的代码。
一般而言,强制等待都是在新手阶段或者学习阶段会频繁使用的一种等待机制。只有在特定的调试场景下会去调用。此类等待会极大地造成代码的冗余,会有非常多重复的sleep代码,对于代码的阅读和维护非常不友好,而且使用起来会比较固化。
优点:容易用
缺点:冗余较大,维护成本较高,编写会很繁琐,会造成大量的时间都是在等待,从而影响到整体的运行效率。
- 隐式等待
本质意义上而言,就是driver对象的一种设置项,在创建driver对象之后,就可以直接进行设置。入参单位同样是秒。隐式等待只对当前的driver有效,在整个driver生命周期中有效,如果driver被quit,则等待的设置失效。
隐式等待会在页面加载完成之后,才开始。在元素的查找过程中,会持续性地获取指定元素对象。如果提前获取到元素,则会继续进行后续的操作。如果没有获取到,则会等待最大的等待时间,也会继续进行后续的操作。设置隐式等待之后,每一行代码的操作都会调用隐式等待。
优点:只需要一行代码,对driver进行设置,即可在整个driver生命周期中生效。
缺点:如果找不到元素,不管。相对而言,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运行效率
- 显式等待
专门对指定元素进行等待的操作。等待执行是基于代码运行到显式等待这一行时,来进行。类似于强制等待。整体显式等待的代码是基于WebDriverWait来进行的。
整体有两个方法来实现等待的逻辑操作。until和until_not方法,两者的作用完全相反。unti是直到某元素被获取,until_not则是表示某元素消失
显式等待在调用之后,如果获取元素成功,则会返回该元素对象,便于后续的继续调用,如果获取元素失败,则会抛出timeout异常,显示message参数定义的内容
优点:精准直接地对某个指定的元素来进行等待,效率特别地高
缺点:调用会比较复杂
PS
显式等待与隐式等待是可以共用的。虽然在Selenium官网有明确的说明,提醒说两个等待一起用,会可能出现等待时间远超设置的情况。两个等待同时存在的时候,等待时长取决于最长的那个。
设置页面加载策略
driver对象在访问系统的时候,会默认等待页面加载完成以后再进行后续的操作行为。在chromeoptions类中进行页面加载策略的设置,有三个不同的等级:
- normal:Selenium默认的浏览器加载策略,在所有内容全部加载完成之后,再进行后续的操作。
- eager:加载dom树结构,不加载静态资源
- none:只加载基本的页面结构
设置更快的页面加载策略,可以极大提升整体的运行效率。但是容易出现报错(系统本身报错)。所以在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慎重。
Alert弹窗操作
Alert弹窗和html的标签弹窗是两个概念。非常简单辨别弹窗是否为浏览器弹窗的方法:弹窗的样式是否与软件系统一致。
弹窗的交互形态是最早期的浏览器与人的交互形态。Alert是浏览器基于操作系统以及浏览器本身生成的弹窗,弹窗不被系统所控制。
Alert分为Alert、Confirm、Prompt三种不同的弹窗。